2025-04-0209:09
來源: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:編輯一口青團,一口春天。
最近,作為清明時令小吃的青團又上了熱搜。一方面,各種新鮮口味爭奇斗艷;另一方面,從線上到線下、從南方到北方,青團銷量在短期內暴增。
不過,一片火熱的背后,也有經銷商表示,青團整體銷量變化不大,渠道越來越分散。
2025年的青團市場到底怎么樣?一起來看看吧。
冷食傳媒 | 劉江南
01
從皮到餡青團花樣年年翻新
清明節臨近,青團消費也到了最火爆的時候。自幾年前蛋黃肉松青團等網紅口味火爆,青團花樣幾乎是年年翻新。2025年的青團,依舊延續了這種特點。
外皮方面,除了傳統的青綠色,還有紫色(香芋或紫薯口味)、粉紅色(草莓口味)、黃色(鳳梨口味)、棕色(巧克力口味)等各種顏色。幾種產品組合成五彩青團,頗受年輕消費者喜愛。
青團的內餡,一直是創新的焦點,可謂包羅萬象。
比如,元祖食品推出了草莓櫻花、芝士云腿、奇亞籽芝麻、花生燕麥等新口味青團,每一款都別有風味。其中芝士云腿口味青團選用宣威云腿+安佳奶油,吃得出的肉粒感,咸香味美。
青團本身偏甜糯,而山東聊城米濃食品公司推出的紫米提子口味青團,幾種原料“排列組合”后,內餡并不甜膩,而且口感更豐富。
在樸樸平臺,除了豆沙、黑芝麻、紅豆等傳統口味,從網紅變成“長紅”的蛋黃肉松口味,也有榴蓮、青梅、茉莉龍井、腌篤鮮等新奇口味。
也有企業將自家主營原料與青團搭配,來一波迎合時令的操作。比如主營海蜇的福建閔洋水產,就將海蜇與青團關聯,發布了從調制餡料到蒸熟的海蜇青團完整版制作教程。
青團的主要食材是糯米,不易消化,餡料中糖和油的含量高,“三高”的人群并不適用。但也有一些青團主打低糖、低脂、低熱量。
比如,在淘寶,一家擁有30多萬粉絲的輕卡烘焙品牌,推出了無蔗糖魔芋青團。添加20%魔芋粉,無蔗糖,不加熱也Q彈,挑戰“好吃不胖”極限;
一家定位“糖友”的線上門店專門推出了糖尿病人、控糖人群能吃的低碳水艾草青團,包括肉松、椰蓉、芝士、豆沙等多個口味。
針對不同人群、不同消費場景,青團口味不斷細分創新。
02
短期銷量猛增老字號、經典口味人氣最高
作為典型的時令小吃,從進入三月份起,青團市場就開始預熱,到清明時節達到高峰,這個把月內青團銷量暴增,熱度再創新高。
來自叮咚買菜平臺的數據顯示,2025年清明節前青團銷量預計同比增長80%,其中北方市場表現尤其亮眼,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對咸蛋黃肉松等咸鮮口味的接受度明顯提升,銷量增長達30%以上。
3月底,福建永輝超市負責人也表示,青團已經成為今年3月糕點類銷量冠軍,同比增長超150%。青團銷售熱度預計會持續到4月中旬。
在眾多烘焙糕點店,青團也是春日的主打產品。3月30日,山東聊城米濃食品在其微信公眾號上表示,2025年青團累計銷量已達1萬+。
不過,說起青團銷量高、人氣旺,還是要數杏花樓、沈大成、五芳齋、知味觀、真真老老等老字號。4月1日,在京東排行榜上,麻薯青團品類排名前列的為杏花樓、五芳齋、沈大成等。在許多老字號門店,排隊熱也成為近期的一大特色。
在古代,青團主要用于祭祀,傳承幾千年后,已經成為節令美食。也正因為此,經典青團口味依然是主流。能從網紅變成經典的,依舊只有蛋黃肉松等個別口味。以杏花樓為例,在其京東旗艦店內銷量排名第一第二的青團均為豆沙、蛋黃肉松等經典口味。
一位青團門店負責人告訴冷食君:“新口味主要是吸引客流,讓消費者嘗個鮮,或者專為少數人群研發。其中也會有一些反饋比較好的口味保留下來,來年繼續做。”
03
渠道分散加劇從清明時令到四季常青還有距離
盡管青團口味不斷翻新,老字號排隊、線上爆單等一片火熱,但青團經銷商的感受似乎有些不一樣。
上海經銷商王先生每年都做青團,但今年他卻砍掉了幾個銷售渠道。王先生并沒覺得今年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,渠道越來越分散、單一渠道銷量有限是他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。
“很多商超、電商平臺都在自己找工廠定制青團,不從經銷商這兒要貨了,即便要貨也要得少了。”王先生說,今年他線上和線下的渠道都有砍掉的。
王先生介紹,在利潤方面做青團和做其他凍品差不多,每年這個時令青團都會有一定的銷量,必然要做的?!暗F在各個渠道都在學胖東來、學山姆,做自己的品牌,如果渠道品牌很強,定制的產品銷量會比較好,增長也很快?!痹谒母惺苤?,青團體量沒有太大變化,“蛋糕還是這么大,我們不做了,他們的銷量上去了”。
幾年前,以咸蛋黃肉松青團的爆紅為契機,這個傳統品類開啟了持續創新之路。不過,從節令性美食到日常消費,還有不小的距離。
“上海人上墳祭祖都用,清明時節基本每家都會買點,但平時也不怎么吃。”王先生說。
一位青團成型設備企業負責人謝經理則表示:青團機械化生產已經比較成熟,而且原料都是可以前期儲備的,常年生產沒多大問題。但這個產品是糯米做的,太黏不易消化,而且高糖高熱量,不符合健康消費的趨勢。此外,南北飲食差異化明顯,目前青團也尚未真正突破地域局限,北方消費者雖然會嘗鮮,但消費習慣并沒養成。
如何從時令走向日常,青團要解決哪些問題,做哪些方向的創新?有待從業者進一步探索實踐。
30000+
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+
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+
交易額10億